治疗白癜风著名的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05/5740876.html

导读:本日赓续随着邓铁涛老师进修黄芪的用法。

黄芪之妙用——黄芪究竟是升压,照样降压?

1

攻可补之

张锡纯认为,黄芪之升补,尤善治流产崩带。

但重用黄芪可下死胎,这是我的阅历。死胎之于母体,已变动成致病之物——“邪”,病属实证。

自宋朝以来,妇科方书,下死胎惯用平胃散加朴硝。

平胃散是健运胃肠湿滞的主方,苍术猛悍为健运主药;厚朴、陈皮加倍行气燥湿之力;加朴硝以润下。

昔人认为,“胃气行,则死胎自行,更投朴硝则无不下矣。”

明朝之后,《景岳全书》发起用脱花煎催生与下死胎,此方以行血为主,兼用车前、牛膝以利下。

平胃散着眼于气滞,脱花煎着眼于血瘀。

我曾治一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之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并合做针灸,后用脱花煎,皆因药证不符而未效。

再经专一辨证,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重用黄芪g,外加针灸,一剂而死胎产下。

开骨散因此宋朝龟甲汤加川芎而成,明朝别名加味芎归汤,此方重用当归、川芎以行血,龟板潜降,血余炭引经而止血,本方不必占有药和破血药,故明朝之后多用以治产难。

清朝王清任认为,本方治产难有用有不效,缘于只偏重于养血活血,无视补气行气,故看法在开骨散的根本上,重用黄芪以补气行气,使本方更臻完满。

此例何以用加味开骨散取效?

缘患者受孕8月,胎动消逝7天,诊其舌淡嫩,剥苔,脉大而数,重按无力,更兼问诊知其受孕反响较甚,吐逆激烈,食纳艰苦,导致伤津耗气,病虽实而母体虚,本不任占有,故用平胃散加味和脱花煎失效。

傅青主指出:“既知儿死腹中,不能用药以降之,危道也;若用强悍以泻之,亦危道也。

盖临盆至六七日,其母之气必甚疲乏,乌能胜强悍之治,如用强悍以强逐其死子,恐死子下而母亦立亡矣。务必仍补其母,使母之气血旺,而死子自下也。”

实习表明,傅氏这一论点是切确的,为下死胎另辟蹊径。

傅氏看法用疗儿散治之,我用加味开骨散取效,可算异途同归。那时龟板缺货未用。

此例讲解重用黄芪可下死胎,这是寓攻于补之法也。

2

瘫者行之

关于偏瘫、截瘫等属于气虚有瘀者,补阳还五汤是一张稀奇驰名的效方,它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张锡纯尽管谴责了王氏关于调节半身不遂过于强调阳气不够之说,认为萎证有虚仍有实,补阳还五汤用之要妥贴,但张氏仍不能不说:“补阳还五汤其汤甚妥贴也。”

我曾用此方调节种种脑血管无意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偏瘫者,都有不同水平的疗效,有复原五成的,也有复原八、九成的。

曾治一例严峻截瘫之女性青年,救治时已卧床数月,两腿瘦弱,自膝下皮包骨头,需人推扶起坐,坐亦不能长期。

我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黄芪初用g,最洪量时用至g。

服药8个多月,并经艰苦训练,已能扶拐杖迟钝前进,1年后参与做事,2年后能去掉拐杖跛行,后成亲生一子。

我领悟行使补阳还五汤须要留心两点:

一者辨证须是气虚血瘀证,两者黄芪必须重用至g,不宜少于60g方效,其余药量也可略为增长,但决不能轻重颠倒。

3

表虚固之

李东垣认为,黄芪能补三焦除外,又能实卫气。

卫气者,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合者也。“实卫”便是“固表”。自汗一证,玉屏风散为疗效确凿的名方。

我领悟此方不光治自汗,一些冷汗属气虚者亦实用。

为了便利,罕用汤剂,其分量为:黄芪12g,防风3g,白术15g,防风用量少于黄芪,白术的量是黄芪与防风的量之和。

治自汗冷汗兼阴虚者,我喜用玉屏风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g;若汗出特多者加麻黄根10g。

治疮疡烂肉,黄芪也是一味紧急药物。

曾会诊一患者,腋下肿瘤摘除之后,伤口久不愈合,陆续渗液,1天要换屡次纱布。

用补益气血之剂,重用黄芪30g后,渗液节减,不到半月而伤口愈合,此黄芪内托之功也。

赤子疮疖,逢夏则发,此伏彼起,实不罕有,亦甚辣手。

一军医稚童,自2岁最先,夏日疖疮爆发,用抗生素稍好,稍好又发,反屡次复,此伏彼起,兰交秋乃愈。如是者3年,乃乞助于余。

时正6月,稚童满头疖疮,人虽不瘦而面黄唇淡,舌胖嫩,苔白,脉细,此浩气虚不能防止病邪而至,拟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处方:黄芪、皂角刺、上苍葵、野菊花、浙贝母、金银花、蒲公英各9g,陈皮、白术、甘草各6g,茯苓、绿豆、炙甘草各12g

4剂,疖疮乃不中兴。

其父翌年1月求治诊根除,为处防备方:黄芪9g,防风、甘草、浙贝母各6g,陈皮、白术、蒲公英各12g,嘱其于4月最先,每周2剂。往后疮未再发。

4

证须审之!!!

我虽喜用黄芪,但黄芪究竟是药,不是粮,用之对质则效,用之欠妥则害人。

余曾治一肺结核患者,于养阴除痰药中参预黄芪9g,1剂额部发烧,2剂所有发烧,3剂颈面均热,撤去黄芪热自消逝。

又治一中风患者,药后面皮发痒,体温增高,误认为外感,改用辛凉解表之剂,1剂退热,再用黄芪90g,又再发烧,右上肢行动反而退却,乃知辨证虚浮当。

细想患者脉虽虚大,但舌苔厚腻,而舌质不胖,亦无齿印,此证痰瘀对照,痰湿重于血瘀,改用祛痰为主,略加祛瘀之药,以五爪龙代黄芪,证遂向好转。

关于行使黄芪的指征,我认为舌见淡胖有齿印,脉虚大或寸部弱,再参察有否其余气虚之证候,即可琢磨行使。

至于用量之多寡,则要常常留心证候之变动,切戒墨守陈规,缘木求鱼。

注: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邓铁涛》,邓铁涛著,华夏医药科技出书社出书,年6月。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jiapia.com/xjpyf/10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