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天天纠结的配方奶成分表,到底有多假
#前文提要:英语启蒙需要怎样的改变?(点击阅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孩子的英语教育要怎样调整) 在昨天的文章(点击阅读:香港检出奶粉有致癌物?真实的测试报告其实是在说什么?)中,我们插入的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对此次检测的说明视频不知道为什么播放失败,今天正好要解读一下昨天留言中问得比较多的两个问题,就顺便再贴一次视频,希望这次正常了吧。 很多留言提到了一个问题:香港检测中提到的营养成分实际含量与产品包装说明上的情况不符,该怎么看? 其实昨天的文章我们原本写了一大段关于这个的内容,但后来都删掉了没发。因为发现这个话题最后变成解读一些普遍的行业问题。而大家都知道我们有多讨厌中国的这些忽悠配方奶的奶业巨头们,最后忍不住吐槽太多,就失去了分析报告的初衷,也偏离了我们原本缓解读者焦虑的目的。 不过既然大家都问,我们还是说一下吧,本篇文章可能会比较暴躁,请见谅: 根据香港的要求,配方奶中的主要营养素(脂肪、钠、糖等等),要在标称值的80-%之间;VA和VD是在80-%之间,其他营养素,比如维生素和矿物质、胆碱要求在80%或%以上。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检测中,发现2、6、9、10、11、12,等多款产品出现检测值和产品标签说明的含量不符的情况,有些是低一点就被通报,有些项则是超过-20%才列,具体我们截图一下。 报告中这几个产品的包装图: 那这些产品为什么会出现检测值比标称值低,甚至最多有的低30%-40%呢? 这种不达标的原因并不是想省钱所以缺斤短两。因为这里出现的都是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等微量成分,基本只是微克、毫克量级的,在一罐几百克的配方奶中,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如果一个公司为了省这一点点钱来破坏自己的生产工艺流程,那就不是抠门而是蠢,会蠢死。而且在一个大型正规生产企业里,基本不太可能进行这种操作。 但这里可能出现的原因比缺斤短两更麻烦——那就是这些配方奶公司对于自己的成分根本做不到精准控制,才导致了出现比较普遍的成分不准确。 真实的情况并不是乍一看的缺斤短两,而是有些成分多,有些成分少,只是因为微量元素、维生素这些成分只有下限标准,所以在报告书上,就只显示了“少”的部分。多的那些成分因为并不违规,所以报告就根本没体现。 实际上,如果我们去看报告的数据细节,超额添加才是最严重的问题! 我们随便截一部分香港这次报告的数据表格,能看到,超过标称值20%、40%甚至%还多的项目满眼皆是! 这种全行业性的、普遍的、和标称不准确的配方奶产品,配方个头! 没忍住打了一些叹号,大家知道为什么昨天我们删掉了这些内容吧,有些激动。 仔细看看这次香港的检测数据就会发现,所有15种奶粉的大部分检测项都是超过配方表标称值的,甚至超过很多,不足的很少,这表明这些并不是正常的随机误差(否则超过和不足的情况应该“对称”),而是大量故意超额添加的结果。 比如在这15款配方奶粉中,硒超过配方标称值的居然有13款,最高超过了%,15款的总体平均超过了51%。而这样的情况基本出现在此次检测的每一种营养素上,这表明背后的原因几乎不可能是自然误差,而是普遍性、全行业性的超额添加。 这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一个配方奶整个行业的问题——配方奶在加工过程中根本无法达到精准的添加,无法保证每桶配方奶粉里的营养比例真的按照所谓的配方来配比。 大家想象中的配方奶粉是怎么制作的呢?一罐罐在流水线上,一个个工序,先加成分A,再加成分B......么?当然不是,配方奶粉的加工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简单的说,干法就是在普通的牛奶乳粉中添加各种成分,混合后装桶;湿法就是在液体牛奶中直接添加各种营养成分,混合后干燥再装桶。当然还有一些两种复合一起用的。 但无论是干法,还是湿法,还是复合法,都会出现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混合无法达到绝对均匀,尤其是以毫克甚至微克为标准的微量成分。比如硒,一般克配方奶粉中一般只有10微克左右。也就是1/00000......相当于1公斤的硒原材料,对应要均匀混在1万吨的奶粉中,可以想象出实现这个精准的难度了吧。 虽然现代生产工艺很厉害,但想做到每桶奶粉都能实现千万分之一甚至更小级别的精准混合配比也是很难的。一旦混不均匀,混得少的部分就有不达标的风险。面对这样的问题,想达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拼命加!——为了防止微量营养素的指标不合格,干脆拼命多加,用超量添加来降低部分营养素含量低、不合格的风险。 我们再回到前面说的标准,为什么大部分微量营养素在标准上都只设置了下限,没有设置上限?因为这样可以保证配方奶公司用拼命多加的方式来保证“合格达标”。 看上去这似乎挺实在哈,不计成本,多多益善。但别忘了,就算不考虑营养摄入过多的风险,配方奶的核心卖点是什么,是配方!都是在说自己的配方有多厉害,多接近母乳,多适合xx体质,比别人牛多少! 但实际上做出来的奶粉,完全和自己的配方不挂钩,甚至不同批次、不同桶之间都有很大差异。吹配方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就用这次香港评测中拿了高分的某款配方奶粉来举例,放大看看他们标的配方,和实际检测结果差了多少?这种偏差完全是随机的,毫无规律,配料表的存在其实已经失去了成分含量参考的价值: 不用纠结这是哪款产品,因为这款算不错啦,最厉害的一款,锰含量的实际测试结果是标称值的%,从58飙到,厉害吧。 这是我们一直很反感配方奶行业的原因之一。当然,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在中国各种虚假宣传,并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各种专家忽悠家长不喂母乳、早断奶、晚喝牛奶,把中国变成全球唯一的“配方奶大国”,通过损害下一代中国人的体质来谋取利润。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会,以后也不会答应读者的要求,去做什么奶粉对比、推荐什么牌子的配方奶更好的原因——所谓对比推荐,无非是看看配方,对比每个营养素哪个高一些哪个低一些。但这瓶子上贴的成分配方跟实际瓶子里的奶粉中的每个成分基本都有随机百分之几十,甚至几百的上下误差,对比这些所谓的“配方”有意义么? 这也是为什么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提醒大家各种配方奶粉就算价格差异很大,其实产品差别不大,不需要纠结配方数据这些。因为纠结也没用啊,参考价值不大。 我们也想问问那些热衷于对比配方奶成分表,甚至以此为生的“专家”们:你们对比的这些“配方”,很专业地讲解这个高0.1,那个少0.05的“重大差异”,做各种看上去很专业的数据表格,有意义吗?像下面这种:配方里写1.6的实际只有1.5,配方里写1.4的反而实际有3.0,才是最普遍的情况。那你们对比配方表的价值在哪里? 因为这些配方表和用户实际买到的奶粉偏差极大,用配方表做精细对比并没有实际的参考价值。你们是知道不说,还是自己根本也不知道这点? 如果一个行业的产品的实际成分,哪怕是香港这次测试的知名大牌产品,误差范围能从只有标称值的80%开始一直飚到4倍多,而且居然都能算合格。那这个行业根本不配提什么配方/formula。 是的,不配。 更多和奶相关的文章,可以从文章上方的专辑进入查看,也可以点击我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jiapia.com/xjpsx/8916.html
- 上一篇文章: 榜单对比3段奶粉成分表,看看高段配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