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精髓在于药量病重者施以微药
朱进忠:病重者施以微药 (一)年冬,尝治一患者,男,78岁。食后胃脘灼热疼痛,嗳气数年。医诊食管裂孔疝。遍用中、西药物治疗,其效不著,邀李翰卿先生诊治。先生云:饮食积滞所致。治宜消食导滞。乃处山楂化滞丸,1次半丸,1日3次。服药3天,诸症均减。 患者云:如此小小丸药,每次仅仅服用半丸,哪能取速效?不如每次改为3丸,每日3次服之,余听后颇感有理,乃嘱其改为每次3丸,1日3次服之。连服3日后,不但胃脘灼痛未减,且感到日渐气短乏力。 于是再次求教于李翰卿先生。云:“你不知《伤寒论》条之文乎?该文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诸家释文多云:‘微数之脉,即脉数而无力,多主阴虚火旺,治宜养阴清热,故谓慎不可灸。若误用艾灸,不仅不能疗疾,而反伤阴助热,则为烦逆。’追虚逐实,是说火为邪,一方面追正气之虚,而另一方面又逐邪气之实。即阴本虚,反用灸法则更伤其阴;热本实,反用灸法则助阳增热,这种追虚逐实的结果,则导致血液散乱于脉中,而受到严重损伤。可见灸火虽微,内攻却是有力,它可导致阴血难复,肌肤筋骨失却濡养,形成肌肤枯燥,焦骨伤筋等严重后果。通过举一反三之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疾病,只要是正气大衰而又邪实的严重疾病,都是攻补两难的疾病,稍予扶正则易使邪气更炽,稍予克伐则易使正气难支。故处方用药之时,只可扶正而不得助邪,只可祛邪不得伤正,只可补阴而不得伤阳,只可补阳而不得伤阴。因此不管是祛邪,还是扶正,不管是补阳,还是益阴,只可小剂予之。 适其至所 在临床过程中,经常遇见: ①先用小方小剂无效,而改用大方大剂后取效者。 ②先用大方大剂无效,而改用小方小剂后取效者。 ③先用大方大剂有害,而改用小方小剂后取效者。 ④先用小方小剂无益而延误病期,而改用大方大剂后立起沉疴者。 ⑤有原方不予改动无效,而加入一二味药后始效者。 ⑥有原方不予改动有效,而加入一二味药后反无效者。 ⑦有原方不予改动无效,而减一二味药后却取效者。 ⑧有原方不予改动有效,而减一二味药后即无效者。 何故?细究其原因有四:即 ①未适事为故。 ②未求其属。 ③未疏令气调。 ④未适至其所。 然其最多见者为未适至其所也。 察《素问·至真要大论》在阐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适事为故”、“疏令气调”、“求其属也”的同时,又专文指出这些方法的应用必须适其至所,即既不可太过,又不可不及。 他说:“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至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而奇之,远而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 并在本篇和《五常政大论篇》中谆谆告诫说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五常政大论》说:“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 曾治患者苗XX,男,55岁。胃脘胀痛,午后至夜间加重,稍遇冷或吃冷性食物则加剧。舌苔薄白,脉弦紧。余处以桂附理中汤加味治之。处方:附子6克,肉桂6克,党参6克,白术6克,苍术6克,干姜6克,木香6克,沉香6克,丁香6克。服药6剂,其效不著。 改请白清佐老先生治疗。云:此脾肾阳虚,寒湿中阻。治宜桂附理中汤加减,处方:黄芪15克,附子30克,肉桂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苍术15克,厚朴12克,沉香10克,毕澄茄10克,木香10克,砂仁15克,小茴香12克。服药1剂,其证大减。 余知其状,乃请教白老先生。云:“你所用药力不及耳,必须大剂方可有效。余拜曰:治法对而药力不及亦难取效耳。谨记,谨记。” 附:方中有药,药中有方 在我临床之余,经常求教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前所长,已故名老中医李翰卿先生。 问:为什么有的患者别人用大方大剂不效,而老师用小方小剂却其效如神? 答曰:要想做到处方用药精炼有效,必须做到处方时要方中有药,药中有方。 再问:何谓方中有药,药中有方? 答曰:所谓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即: ①我们每开一个处方,都应该知道这是前人的什么方?它的主治证是什么? ②我们每开一个处方,都应该知道后人在这一方剂的主治证上有什么发挥?我们每开一个处方,都应该知道该方的组成药物的主治证、性味特点、升降沉浮、归经是什么? 这是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原则的第一步。第二步,即所谓加减药物的问题,其中: ①加减一个药物时,必须了解加减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主治功用的特性。 ②加一个药物时,必须了解加一个药物可以与原方药物组成什么方?这个方的主治证是什么? ③减一个药物时,必须了解减去该药组成的方剂及主治证。 总之,不管加减什么药都不但知道药,而且应该知道方的复杂变化。 还说:有的人所以用大方大剂不效,其原因有四: ①处方时只注意了处方中单个药物的主治功用,没有注意单个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 ②处方时只注意了单个药物的主治功用,没有注意药物组成方剂后所带来的变化。 ③加减药物时,只注意了单个药物的主治功用,没有注意单个药物所带来的升降浮沉、归经的变化。 ④加减药物时,只注意了加减药物的特性,没有注意到加减药物所带来的方剂组成和功能主治的变化。 在这四个问题中特别是带来的方剂变化。 要想做到方中有方,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①熟读药物学。在读药物学时,要切忌死背,要多在比较中下功夫,找出众多药物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②多读方。要善于把众多医家主治相同、组成相同,主治相同而用药不同,主治不同而用药相同,药味相同而剂型不同的方剂进行纵横比较,并在比较中找出它们共性和特性。如此这般的钻研数年,就可达到心中有数。 精彩推荐 张存悌:带你解读不一样的火神派核心! 南北加皮-北五加皮:香加皮 本草故事第25天 互联网媒体白癜风有什么中药制剂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jiapia.com/xjpcf/1147.html
- 上一篇文章: 执业药师每日一练解析831
- 下一篇文章: 每日一高频考点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