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第一章 中药与方剂 中药就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并能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其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中药的认识和应用,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其品种繁多,仅古籍记载就有种以上,发展至今已达余种。中药是我国人民防病治病和强身健体的主要武器,数千年来它对保障国人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药基本理论,研究中药资源利用、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应用方式、质量控制、安全性与有效性、生产经营、合理用药与管理等相关方面理论、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一、概述 所谓中药的性能,即中药效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叫药物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中医学认为,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功效,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因其各具若干特性和效用,前人也称之为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祛邪、防治疾病之目的。 中药对人体的效用有两面性,即治疗效用和毒害作用。治疗效用即正效应,又称功效或功能。毒害作用即负效应,又称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等。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毒害作用的发生,既是高效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又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中药的性状,即药物(药材或饮片)所有特征的总和。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通过人体感官的体察而得,是药物内在特质的外在表现,内容包括形状,大小,色泽,气味,滋味,质地(轻重、疏密、坚软、燥润)等。而中药的性能则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用药后机体反应的进一步归纳推理,高度概括了药物的内在特质对机体所产生效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研究者常将二者相联系,并用性状解释作用原理,二者的含义有别,不能混为一谈。 二、四气 (一)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气的范围。 (二)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也就是说,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热证,有清热泻火、利咽、解毒作用,即表明其具寒凉之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对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寒证,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作用,即表明其具温热之性。 (三)所示作用 四气,从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二性。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四气对人体的作用也有两面性,倘若应用不当,即可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此时,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四)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在具体表述时,除上述五种外,又常按四气程度的不同进一步区分,标以大寒、大热、微温、微寒、平而偏凉、平而偏温等。 (五)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学习掌握四气是为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体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等。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 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 (一)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二)确定依据 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五味,最初是由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得知,如黄连味苦、蜂蜜味甘、生姜味辛、乌梅味酸、芒硝味咸等。继而人们发现药物的滋味与药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对应性,如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药多咸味。于是在遇到用口尝滋味不能解释药物的效用时,便依据上述规律反推其味,所推出的味与口尝味无关系。如葛根,临床证明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发表透疹,用口尝所得甘味只能解释归纳其生津止渴作用,而发表透疹则难以归纳解释,故又据发表透散多味辛的原则,再赋予其辛味。如此,葛根的药味不只是甘,而且有辛。经过无数次推理比较,医药学家逐步认识到这种以药效确定药味的方法要比口尝法更科学、更接近于临床实际,故今之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出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五味是药物对人体不同效用的概括,效用中又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各具体味对人体的效用分述如下: 1.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如治表证的荆芥、薄荷,治气滞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 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如治虑证的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均具甘味。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 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如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泻久痢的五倍子,治久咳的乌梅,治大汗虚脱、崩漏经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 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 能泄、能燥、能坚。其中,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二指苦能降泄,如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三指苦能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能燥即指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能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即是;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均具咸味。 《素问-五脏生成》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故食盐类咸味药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当如此。有的咸味药如芒硝,能泻下通肠,脾虚便溏者慎用。 6.涩 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滑脱诸证的龙骨,治久痢脱肛的赤石脂,治崩漏带下的海螵蛸等,均具涩味。习惯将涩附于酸。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7.淡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治水肿、小便不利的猪苓、茯苓,均具淡味。 常将淡附于甘。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此外,还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如功能化湿的藿香、辟秽的苏合香、开窍的麝香、醒脾的佩兰等,均具芳香味。习惯将芳香归为五臭之列,有的也标上辛味,称为辛香之气。 芳香味与辛味一样,亦能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慎用。 (四)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意义 气与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其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只有将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性能。如紫苏与薄荷虽均味辛而能发散表邪,但紫苏性温而发散风寒,薄荷性凉而发散风热;黄芪与石斛虽均味甘而能补虚,但黄芪性温而善补气升阳,石斛性微寒则善清热养阴。 2.原则: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有二: 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 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个,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3.规律 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4.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概之有二: 一为气味相同,功能相近。辛温的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黄、紫苏等;辛凉的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等;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如黄芩、黄连等;甘温的药多能补气或助阳,如黄芪、锁阳等;苦甘(或甘苦)寒的药多能清热滋阴,如知母、玄参、北沙参、石斛等。有时气味也有主次之别,如黄芪与锁阳虽均为甘温,但黄芪以甘为主则补气,锁阳以温为主则助阳。 二为气味相异,功能不同。其中有味异气同者,如麻黄辛温能散寒发表、杏仁苦温能降气止咳、乌梅酸温能敛肺涩肠、大枣甘温补脾益气、肉苁蓉咸温能补肾助阳;有味同气异者,如桂枝辛温发表散寒、薄荷辛凉能发表散热、附子辛热能补火助阳、石膏辛寒能清热泻火等。 四、升降沉浮 (一)含义 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二)确定依据 1.药物的质地轻重 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2.药物的气味厚薄 一般认为,味薄(辛、甘微苦等)者升、气薄(寒、凉、微寒、平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厚(酸苦、咸等)者沉。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如苏叶味辛性温属气厚味薄故升浮;黄连、黄柏味苦性寒属味厚气薄,故沉降;浮萍味辛性寒属气味俱薄,故可升(发汗)可降(利水);等等。 3.药物的性味 从四气讲,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如紫苏、荆芥等;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4.药物的效用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也具有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如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又,有不少药表现为升浮与沉降皆具的二向性,如胖大海,既能清宣肺气、利咽而具升浮之性,又能清热解毒,通便而具沉降之性;前胡,既能降气祛痰而显沉降性,又能宣散风热而显升浮性;等等。 上述四点依据,在具体运用时应相互合参。特别是前三点,绝不能一途而取,必须合参并结合临床疗效,才能准确判定其性属升浮还是沉降,抑或既升浮又沉降。 (三)所示效用 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一般说,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如果不认识或不能合理地运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亦可造成不良反应。若将升浮之性明显的药误投或过用于病势上逆病的治疗,或将沉降之性明显的药误投或过用于病势下陷病的治疗,均可加重病情。 (四)临床应用 人体的疾病是复杂多变的,疾病的病位有在上、在下、在表、在里、或兼而有之之别,疾病的发展趋势有外发、内陷、上逆、下降,或兼而有之之异。掌据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具体如下。 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 一般说,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如治疗病位在上之风热目赤肿痛,常选用药性升浮的薄荷、蝉蜕、蔓荆子等;治疗病位在表的风寒表证,常选药性升浮的荆芥、紫苏、防风等。病位在下在里类病证,宜用沉降之性的药。又如治疗病位在下的脚气肿痛,常选用药性沉降的黄柏、苍术(以沉降为主)、牛膝等;治疗病位在里的热结便秘,常选用药性沉降的大黄、芒硝、枳实等。 若见表里同病或上下同病,又当浮沉并用或升降并用,以达双向调节之目的。或选既升浮又沉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药,如治疗内有痰热咳嗽,外有风热感冒,常选既具升浮之性而宣散风热,又具沉降之性而降气祛痰的前胡;治疗上有肺热咽痛声哑,下有燥热便秘常选上述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胖大海等。 或将升浮类药与沉降类药同时配用,如治疗外有风寒感冒,内有肺热咳喘,常选主升浮而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麻黄,配伍主沉降而清泄肺热的生石膏同用,以外散风寒而发汗解表,内清肺热而平喘;治疗上有风火头痛,下有热结便秘,常选性升浮而能散风止痛的白芷、荆芥,与性沉降而能清热能通便的生石膏、生大黄配伍同用,以上散风火而止痛,下清里热而通便。 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 一般说,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如治疗病势下陷之久泻脱肛,常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再配用药性升浮而能升举阳气的升麻、柴胡等;治疗病势上逆之肝阳上亢,常选用药性沉降的夏枯草、磁石、熟地黄等。又如治疗病势外泄之虚汗不止,常在选用和补虚药的基础上再配性沉降而能收敛止汗的麻黄根、煅龙骨等。治疗麻毒闭肺,常在选用清热解毒药的基础上配性升浮而能宣肺开闭透疹的麻黄、浮萍等。 若见病热上逆之证与病热下陷之证同时互见于一体,亦当浮、沉并用、或升、降并用,以达双向调节之目的。如治疗既有病势下陷之久泻脱肛,又有病势上逆之火炎口疮,常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再选配性升浮而能升举清阳的柴胡、炙升麻,并酌加少量性沉降而能清热泻火的胡黄连、炒黄柏等配伍同用,以益气升阳而举陷,清泻虚火而疗疮。 3.据气机运行特点选择用药 有时也根据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周而复始之特点,在组方遣药时,常将升浮性药与沉降性药同用。至于以何为主,以何为辅,当据情酌定。如《伤寒六书》黄龙汤为泻热通便、益气养血之方,即主以性沉降之大黄、芒硝、枳实等,佐以少量性升浮之桔梗,使降中有升,以增强疗效。 此外,在特殊情况下,有时也采用顺其病势选择用药法,以因势利导祛除病邪。如治疗暴饮暴食之胃胀呕恶者,可选择性升浮而能涌吐之瓜蒂,以祛除食积,促进脾胃功能早日复常;治疗泻初起腹胀痛而按之痛重者,常选配性沉降的大黄、槟榔,以祛除湿热积滞,促进胃肠功能早日复常。 (五)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六)影响因素 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 1.炮制:某些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制而改变,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等。 2.配伍: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反之,少量性属沉降的药,在同较多的升浮药配伍时,其沉降之性可受一定制约。 五、归经 (一)含义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 (二)理论基础 1.藏象学说; 所谓藏象学说,即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又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如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常导致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癫狂、痴呆、健忘、昏迷等症,分别选用酸枣仁(养心安神)、远志(宁心安神)、朱砂(镇惊安神)、麝香(开窍醒神)等即可减轻或消除上述各症,就云其归心经。 2.经络学说 所谓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补充了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该学说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体表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当某经络发生病变出现病证,选用某药能减轻或消除这些病证,即云该药归此经。如足太阳膀胱经主表,为一身之藩篱,风寒湿邪外客此经后,可引发头项痛、身痛、肢体关节酸等症,投用羌活(散风寒湿止痛)能清除或减轻这些症状,即云羌活归膀胱经,等等。 (三)确定依据 1.药物特性 每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气、味等特性,有些医家(特别是古人)有时也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然按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往往带有片面性,即便是将诸特性合参时也欠准确。 2.药物疗效 前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步认识到每种药物治病都有一定的范围,以此确定药物归经十分准确。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 (四)表述方法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厥阴肝经等。 (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常据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 (1)指导医生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如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 (2)指导医生根据脏腑经络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由于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互相影响,临床治疗各种病证并不是某经病单纯使用某经药,还要根据脏腑经络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疾病传变规律,选择归他经的药与之相配进行治疗。如咳嗽痰喘,治疗时就不能只选用归肺经的药,若为肝火犯肺所致,常以归肺经能清肺化痰的海蛤粉与归肝经能清热凉肝的青黛同用,使肝肺两清,咳喘早愈;若兼脾虚者,又当归肺经的止咳化痰药与归脾经的健脾药同用,使痰消咳喘早愈。 六、有毒与无毒 (一)含义 有毒与无毒,从狭义上讲,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从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也就是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反映了其偏性对人体的两面性。一般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和“毒”的大小,与其对人体伤害程度的轻重及治疗作用的强弱成正比。 (二)“毒”的特性 “毒”,在中药学中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物之能害人即为毒,这是狭义的毒,似指今之药物不良反应。广义的“毒”含义有二:一为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即是“毒”,“毒”即是药;二为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广义的“毒”虽在表述上有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之分,而实际上却很难分割。因为从理论上说,凡药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称其为药。故也有人据此将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概括为药物偏性的总称。也就是说,广义的“毒”是指药物偏性的总称。 现代药理学中所说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反应对人危害较大,多因过用、久用而致。副作用对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能消失。此种说法有时也被中药学所采用。 (三)确定依据 如何确定药物的有毒无毒,一直是中医药学家探讨的问题。总括各家论述主要有以下三点。 1.是否含有毒害成分; 一般有毒药主含偏性非常突出的毒害成分,如砒石含三氧化二砷、马钱子含番木鳖碱等;而无毒药则不含或虽含而量却甚微。 2.整体是否有毒; 中药大多为天然药,一药中常含许多成分,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毒害成分也不例处,致使有些含毒害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毒性。 3.使用是否适当。 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出人体最大耐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如苦杏仁等。 一般说凡标明有毒的中药,特别是有大毒者,治疗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安全度小,易对人体造成危害。无毒中药虽治疗剂量幅度大,安全度高,但也并非绝对不会伤害人体。其中一部分药如人参、大黄等,常量或稍大于常量应用不会出现不良反应,若大量应用,即有毒害人体的可能;而另一部分药如山药、浮小麦等,超大量应用或食用,也不会毒害人体,些即实际上的无毒药。 在上述三个依据中,“用量是否适当”尤为重要,它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 (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 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 (五)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品种混乱 有些人辨真伪,误将混淆品种作正品使用,引发中毒。如有的地区将有毒的香加皮作五加皮入药,导致中毒。 2.误服毒药 有些人迷信传说和文献错载,误服有毒中药,致使中毒。如有人误信马钱子能避孕,取七粒捣碎服,遂致中毒死亡。 3.用量过大 有些人误认为中药均无毒或毒性甚小,不必严格控制剂量,在求愈心切的心理支配下,盲目加大用量,导致中毒。如有人过量服用人参或大面积涂敷斑蝥而致中毒死亡。 4.炮制失度 有些有毒药生用毒大,炮制后毒减。若炮制失度,毒性不减,即可引发中毒。如有人服用含有炮制失度的草乌制剂而致中毒。 5.剂型失宜 有些药物在服用时对剂型有一定要求,违则中毒。如砒石不能作酒剂,违之则毙命。 6.疗程过长 有些人误认为中药均无毒或毒性甚小,长期使用有毒的中药或含有有毒成分的中成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7.配伍不当 中成药组方不合理、中药汤剂配伍不合理、中西药联用不合理等,也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8.管理不善 有些单位对剧毒药管理不善,造成药物混杂,或错发毒药,遂致中毒。如有人在调剂时,误将砒石当花蕊石等发给患者,造成中毒身亡。 9.辨证不准 临床因辩证失准,寒热错投,攻补倒置,导致不良反应案例时有发生。如明为脾虚泄泻,反用大剂黄连,致使溏泄加重;虽为血虚,但兼便溏,仍投大剂当归,致使溏泄不已。 10.个体差异 由于个体差异,各个体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相异,乃至高度敏感,也常引起不良反应。如白芍、熟地、牡蛎,本为无毒之品,常人服之一般不会发生不良反应,但有个别患者服后引起过敏,临床时有报道。 离经悖法 无论是应用单味中药,还是复方中药及中成药,都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否则就会引发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如近年有人将张仲景《伤寒论》小柴胡汤按原方原量制成颗料剂,用于临床治疗肝炎和肺炎,由于用药时不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而是依据西医药理论为指导、以药理研究结果为基础,结果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等。 (六)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 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获取更多内容 请扫描或长按下方白颠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jiapia.com/xjpyf/3853.html
- 上一篇文章: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个核心必考
- 下一篇文章: 名医送方,专治心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