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信任的藩王是谁是朱棣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众所周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朱允炆。而谁又曾想到,朱元璋生前最信任的藩王就是朱棣,就算临死之前还对朱棣念念不忘。 差别对待 自古以来,只要中原王朝内部不发生问题,灭亡中原王朝的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而朱元璋的都城却定于南京。 在有的人看来,这不是找死吗? 如果北方发生动乱,那个年代又没有互联网传递消息,要么是靠人,要么是靠马,消息传到南京,起码得要一个月的时间。 而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谁又知道会发生什么?其实朱元璋自然有朱元璋的考虑,况且朱元璋还做出了防护措施。 定都北方的确能够解决反应迟钝的问题,但是却又突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粮食。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而国家的首都又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要是粮食不能够保障供应,后果不堪设想。 要知道,一个国家的军队基本上都在首都附近。在当时,分别有三个备选首都,分别是西安、洛阳、开封。 其中最受朱元璋青睐的就是开封,原因很简单,开封的水运条件最好,也就代表着粮食保障最到位。 但是后来经过考察,暴露出了两个致命的问题,第一、汴渠已经堵塞;第二、有个别地方河道太浅,定都开封一事只能不了了之。 有的人或许好奇,难不成朱元璋就不能开运河吗?要知道,那可是开国之初,百姓活下去都成问题,还想要开运河。 况且栽在河上的国家,远的有隋朝,近的有元朝,给朱元璋多一个胆子,朱元璋都不敢动开运河的想法。 既然定都北方的计划泡汤,那就要重新制定一个防御游牧民族的计划,这个计划就是分封藩王。别人是信不过的,但自己的儿子还是信得过的,这是朱元璋当时的想法。 朱元璋将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全部分封在全国各地,在内地的藩王兵马数量只在五万左右,而在边境的藩王兵马数量基本上个个都能够到达十万,甚至以上,其中就包括朱棣。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只有皇帝才能够享受皇帝的规格,要是别人享受皇帝的规格,那就是相当于谋反,皇帝的兄弟也包括在内。 然而朱棣却敢明目张胆的“谋反”,还没有得到任何的惩罚,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朱棣的藩地是北平,也就是现如今的北京,在明朝之前是元朝的都城,都城自然就会有皇宫。 而朱元璋出自于节省民力的考虑,并没有重新修建王府,也没有故意削弱皇宫的规格,朱棣的王府就是当年的皇宫。 要知道,在朱棣就藩之前,他的两个哥哥秦王、晋王已经提前一步就藩。 但是朱元璋却并没有将北平给他们任何一个人,而是给了后来的朱棣。 这其中的政治信号要多明确有多明确,摆明了在朱元璋看来,朱棣就是众藩之首。 想必朱棣在年幼时肯定有过异于常人的表现,要不然朱元璋也不会轻易的将北平交给他,他后来的表现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不但朱棣的藩地不同于其他的藩王,就连朱棣的老婆也不同于其他的藩王。朱棣的老婆是藩王妃中身份最尊贵的一位,没有之一。 他的老婆是谁呢?是徐氏。徐氏是谁呢?徐氏是开国第一武将徐达的长女。 要知道,徐达还有另一层身份,那就是朱元璋的发小,在开国功臣当中,要说到地位,徐达敢说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 而他的长女身份,显赫程度可想而知,正所谓强强联合。 与虎谋皮 朱元璋将藩王分封到各地的做法虽然能够有效的解决北方游牧民族带来的威胁,但是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藩王有做大的可能。 而藩王一旦做大,对于朝廷来说,肯定是一个相当大的威胁。 就比如汉朝的七王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当时的山西平遥儒学训导叶伯巨就曾上书指出其中的问题,但是朱元璋却以离间骨肉的罪名将其杀死。 “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观于汉、晋之事乎?”——《明史·叶伯巨传》 难不成朱元璋不知道吗?朱元璋知道,但是如果没有藩王的话,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曹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曹魏的曹操正是因为目睹了汉朝发生的一切,才不将儿子分封到各地,结果导致了司马家族的做大,将曹姓政权白白拱手让给他人。 藩王对朝廷的确有威胁,但是藩王与皇帝同属一脉,属于利益共同体。 如果说产生其他的不安定因素,皇帝与藩王肯定会站在同一阵营,铲除这一不安定因素。 就算藩王有谋逆之心,也得掂量掂量再行动。实力最强大的藩王也不过有十几万的大军,而朝廷一出手就是整整六十万大军,以这六十万大军的分量足以镇得住藩王。 况且藩王一个个都是熟读诗书之辈,纵古至今可曾有过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没有。 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没有任何一个藩王自愿加入他,唯一一个加入他的藩王宁王朱权也是被迫性的,毕竟刀都架在了脖子上,不得不从。 分封制在开国皇帝统治期间,肯定是不会出现问题的,毕竟开国皇帝对于诸位藩王都有着绝对的威压。 要知道,单单是开国皇帝这个名号就已经足够唬人,更何况还是他们的父亲。 不过朱元璋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历朝历代大部分情况,开国皇帝将政权更迭到二代皇帝的手中时,都会发生一定的动乱。 说简单点,钦定的二代皇帝未必能够接得过开国皇帝的权柄,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清朝都是如此。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主要有两点: 第一、新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会产生一股股的其他势力,而这一股股的其他势力都会在二代皇帝的继位过程中产生较量,试图将异己势力压下去; 第二、一个国家的阴谋家,野心家,常常是在开国初期最为高产,因为他们目睹了王朝的更替,也想要干一番大事业。 出自于对自己的信任,也出自于对儿子的信任,朱元璋临终前特地写了一封信给朱棣。注意,这封信其他的藩王是没有的。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你办事,我放心。 “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明实录·太祖实录》 如果朱元璋在天有灵看到他生前无限信任的朱棣到头来造了朱允炆的反,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朱元璋宠爱朱棣并不是没有理由,朱棣有本事,且会来事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将十几万大军交由朱棣与晋王兵分两路远征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 必须要说的是,咬住、乃儿不花都是北元的残余势力,北元的主力早在前两年就已经被蓝玉全歼。 朱元璋此举明显就是不信任朱棣能够统帅十几万大军,但是朱棣却通过事实行动证明,他绝对统帅的了十几万大军,甚至给他数十万大军他都能够统帅的了。 因为他不流一滴血就将咬住、乃儿不花打败。不流一滴血?难不成天降陨石?不是。 是因为当天蒙古下着茫茫大雪,而朱棣冒着大雪前进,给了咬住、乃儿不花一个大大的惊喜。直到朱棣打到家门口,咬住、乃儿不花才察觉。 到了这种时候如果敢反抗的话,就只有死路一条,毕竟你连准备都没有,朱棣也不会给你准备。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咬住、乃儿不花明显就是俊杰,知道自己反抗就死,干脆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与晋王兵分两路,朱棣大功告成,而晋王连路都没有找到。 通过这一次的战争,朱元璋彻底意识到,朱棣能够扛得起防御北元的这一杆大旗,这或许就是朱元璋后来敢兴蓝玉案的一个重要原因。 毕竟我儿子已经行,还要你一个外人干嘛?朱棣军事方面没有落下,生活方面也没有落下。 其他的皇子逢年过节送给朱元璋的,除了奇珍异宝,还是奇珍异宝,只有朱棣送象征着祥瑞的大禾,也就是大到离谱的庄稼。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棣相当的细心,知道朱元璋是皇帝,要什么就有什么,奇珍异宝对他而言没有任何的用处。 而大禾虽然不值几个钱,但是却能够令朱元璋为他自己的付出感到值得。 拿朱棣跟朱元璋的其他儿子相比,简直就是一个比一个废物,就比如秦王、晋王,如果不是有朱标为他们辩解,说不定他们早就被废掉。 朱棣不但是朱元璋的儿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朱元璋的依靠。 朱元璋的信任并没有换来朱棣的忠心,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叫朱棣这么一个有本事的藩王跪在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辈面前,肯定会不服。总而言之就三个字,凭什么?再加上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压迫,不反才怪。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jiapia.com/xjpsx/11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李新立教授现代中药为人体发动机注入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