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罕高壁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摢涓渶濂?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赛罕高壁 边陲万里行——一个中国男人的现代长征 长篇连载(41) 蒙古族牧民懂得如何适应自然,他们以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化荒凉为丰饶,创造神奇。 ——徐力群 徐力群.3.24-.4.25 在荒漠、半荒漠的草原上(五) 4月里,我走向锡林郭勒地区的西北部,典型草原已经消失,代之而来的是更加干旱的地貌——荒漠化草原。它包括于苏尼特左旗北部、苏尼特右旗的一部分以及二连浩特市这里属于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类型,俗称半荒漠草原。由此向西,我走过的乌兰察布盟北部以及巴彦淖尔盟北部直至阿拉善盟的东北部,几乎全部为荒漠草原所占据。 荒漠,是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地区。荒漠草原则是草原类型中最干旱、最贫瘠、植被最稀少的一种。 早春至盛夏,我面临的就是这样的草原。挺过了风与雪,迎来的是干与热的煎熬…… 赛罕高壁 徐力群 太阳刚刚升起,西部的阴云就压上来了,是不是春雨来临?其实只阴天不下雨倒很可能,这里雨量稀少。 忽然,畜棚那边传来歌声: “哪依呀哟——依嘿呀——” 侧耳细听,这就是蒙古族的(民歌)“阿拉腾”,又称“长调”。歌词难以明白,但那喜悦而满足的情绪洋溢在高亢悠扬的歌声中,听了很让我感动。 棚舍中多只羊新生了多只羔。 “咩咩咩——”稚嫩的羔羊追寻着母羊,叫声不绝,如白色的浪在眼前翻滚着。 春天是繁忙的,一下子新生这么多小羊,牧人要精心照顾它们。要帮助小羊寻找母羊吃奶。母羊凭什么信息能在多只几乎完全一样的小羊中认出自己的子女呢?牧人又凭什么标识把多只小羊分清而送到每个母羊脚下呢?劳动和自然一样神秘。 草原上的牧民似乎没有闲暇,劳作是日日进行的。 一年四季不管风霜雨雪,男人们都要赶上羊群或牛群或马群或驼群,早早地出门,去一个牧场一个牧场地游牧,放牧是男人的活计。 三四月份,羊群开始产羔。春寒料峭,新生的羔羊随时有可能被冻死,羊圈里日夜得有人守护,这便是妇女们的劳务。等候母羊分娩,给新生羔羊找妈妈,喂奶给奶水不足的小羊……二三百只的羊群,一天晚上最多能产20多只小羊。羊圈里母羊呼唤,小羊咩咩,妇女们累得直不起腰,夜夜睡不上觉,眼皮直搭拉。 羊羔出生二十多天后,青草长高了,母羊有新鲜的草吃,奶水也会充足了。羊羔能独立行动了,接羔这一劳作才告完结,牧民称这个时候叫“掐羔子”。 牧区收获的季节不只在春天,6月中旬,剪羊毛便开始了。草原上又是一片繁忙,家家户户有羊群,足够妇女们忙上十天半个月了。 7月,是牧草长势最旺的时节,男人们要收拾好打草的工具或机械去打草。打草是关系到过冬抵抗白灾的大事情。有时候,全家老小齐上阵,妇女准备好饮食,做后勤保障。挤奶从来都是妇女的事,从接羔开始,每天都要挤羊奶;到六七月份,羊羔逐渐吃草了,挤奶的工作量逐渐加大。除了羊,还有牛也要挤奶,一家人对奶制品的需要,全部是由妇女的双手挤出来的。到了8月,牛羊要吃碱土,中和胃酸,妇女们四处寻找碱场,一筐一筐地把碱土背回来。 9月里,冬天的信号来了。人们开始忙着搬迁转场。男人们先骑上马,到冬牧地去侦察,研究转场迁徙的路线和日程。女人们收拾物品,在勒勒车上装满全部家当。全家老小骑上马,赶上牛羊,驱动勒勒车队,缓缓地移向越冬营地。(有了固定冬营地砖房或土屋的牧民也要从夏营地搬回) 进入冬天,放牧很艰辛。每天都要为羊群铲去冰雪以备夜宿。雪大时要喂干草,或者破雪放牧,劳动量比夏天大多了。如果冬营地附近有河流或泉眼,牧民要破冰取水。严寒之时取冰溶水,供人畜饮用。没有河水或其他水源时,一切用水全靠雪,生活更加艰难。 冬天里,妇女们要为全家老小做针线——缝制皮袍、皮帽、皮靴子。还要忙里偷闲,做各种肉食品、奶食品。 蒙古人也过春节,准备年货自然也是妇女的事。惟春节之后,才有短暂的喘息和休息机会。接下来就是盼望春天来临。 草原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地进行着。 年4月9日,我离开苏尼特左旗继续向西,迎接我的不再是草原,而是荒凉辽阔的高壁滩。 在一溜五个蒙古包前停了车,一问才知我已经踏上了赛罕高壁苏木的辖地,这里是一家人的夏牧场。 赛罕高壁是苏尼特左旗西部的一个苏木(乡)。蒙古语“赛罕”是“好”的意思,“高壁”是一种骆驼爱吃的红色的草。“赛罕高壁”是说这里生有很好的骆驼草。其实“高壁滩”的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赛罕高壁确实如此,到处是粗砂砾石覆盖的硬土层,干旱缺水使地表只生长稀疏的耐碱抗旱的草类和灌木,红色的一丛丛干巴巴的骆驼草杂生其间。如此状态的草原,谁能相信竟是牧羊、养骆驼的优良牧场呢? 蒙古族牧民决不瞎说,赛罕高壁就是“赛罕”。这些耐旱低矮的牧草虽然产量很低,但其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很高。牲畜吃了耐饿又能增重。以高“质”来保证“量”少的缺欠,看来是自然界的巧妙安排。 赛罕高壁的巴图苏和家里,不仅有多只羊、多峰骆驼,还有48匹马和多头牛。哥三个没分家,全家人分住在五个蒙古包中。这个大家庭,有汽车、发电机、电视机等等,什么也不缺。 看来,在半荒漠、荒漠草原上,牧民的生活并不坏。人们选育了适应这样草场条件的牲畜品种放牧,获得了较好的效益。赛罕高壁苏木共有几千峰骆驼,它们生得高大粗壮,发育良好。走进牧民的蒙古包,也感到别具一格。地柜油漆一新,还画上了漂亮的纹样。地床高出地面三十多厘米,铺着高级的毛毡和地毯。蒙古包顶棚用天蓝色的涤棉布做衬里,“乌尼”上描画了花纹……在干旱荒凉的草原上,看到这样讲究的蒙古包,我真感到惊奇。当我为他们拍照时,发现高壁滩上的汉子也是个个威武剽悍、身体强壮。 蒙古族牧民懂得如何适应自然,他们以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化荒凉为丰饶,创造神奇。在他们的眼中荒漠并不荒凉,难怪他们给这里起了个好名字:赛罕高壁!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jiapia.com/xjpjd/8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喜洋洋乳业杜总儿子新婚大喜羊乳产业大佬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