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散寒,下气止通。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偏头痛;外治牙痛。

脾胃虚则九窍不利

小指月说,欲温中以荜拔,这荜拔可是《药性赋》温中里头第一药。

老爷爷说,是啊,荜拔温中下气,效果极佳。

小指月说,爷爷为什么荜拔能够治疗鼻流清涕呢?李时珍说它能治头痛鼻渊牙痛,如果说治疗胃寒口流清水,这个可以理解,因为脾胃开窍于口,荜拔可以温中焦脾胃,而它能够治鼻流清涕,就不好理解。

老爷爷说,五脏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鼻为什么会留清涕?

小指月说,这是肺气虚,肺开窍于鼻啊!

老爷爷说,你用五脏生克观再想一下,虚则补其母的道理。

小指月说,我知道,脾胃为土,肺为金,土能生金,所以脾为肺之母,肺气虚,必寻到脾中去。

老爷爷说,所以外寒里饮的小青龙汤,以及若要谈隐退,宜用姜辛味的俗谚,如果你想要祛除胸肺寒痰留饮,一般都会用到干姜或荜拔甚至或胡椒之品,中焦得到温运,鼻也不容易流清涕,口也不容易流清水。

小指月说,原来这是培土生金,补母救子之法啊。

老爷爷说,这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黄帝内经》叫脾胃虚则九窍不利,当脾胃亏虚时,像很多老年人,不仅口容易流清水,鼻容易流清涕,甚至眼睛也容易流清水,耳朵容易闭塞,甚至脱肛以及小便兜不住,这些都可以通过升提脾中阳气,来加强阳主气化,阳主固密功能,将清水收住气化。

所以当碰到脾虚九窍不利的人,你可以单用荜拔,也可以把荜拔加进补中益气汤或理中汤里头去。

荜拔粥治冷痢腹痛

老爷爷说,荜拔这味药是温中妙品,所以常见的心腹冷痛,肠鸣泄泻,虚寒痢疾,用之无不应手取效,正如清代黄宫绣说,凡病属寒起者,皆可以投之。荜拔能温中止痛散寒也。

老爷爷便带小指月到山里去采荜拔,在一棵大树地下长满了荜拔,油嫩的绿叶,特别青翠。

老爷爷说,这荜拔就喜欢长在这些树荫底下,它是喜阴植物,也属于胡椒科的。

小指月便采来几片叶子,揉烂放在鼻子一闻,发现有典型的辛辣香气,这时前面有个老阿婆也在采荜拔。

小指月便过去问,老婆婆,现在荜拔种子还没成熟,你采这叶子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那家里的小孙子就爱吃雪糕冰激凌,一吃了肚子痛,我就又来采这草药。

小指月问,这草药能治疗肚子冷痛啊?

老婆婆说,当然了,我那村子无人不知,只要吃东西吃错了,导致肚子冷痛,甚至拉稀,弄点这荜拔来,就用一味这草药煮粥一吃就好。

小指月说,这么厉害。

老婆婆说,如果不厉害,我就不用翻山越岭来这里采。

老爷爷说,这荜拔粥确实是治冷痢腹痛极好的食疗方子,自唐宋以来,直到清代医家以及民间老百姓都爱用它来煮粥治病,所以《食医心鉴》中记载,治疗心腹冷气刺痛,腹胀不能下食,用荜拔粥,荜拔、胡椒、桂心各一分,打成末,先把米煮成稀粥,再下这些药末子,搅合了就可以服食。

也可以用单味荜拔煮粥,更为简便,加进胡椒跟桂心是加强它温中散寒的作用,所以对于食欲不振,胃寒冷痛,虚冷泻痢的人来说,这荜拔粥不愧为一样绝妙的食疗之品。

一小官升三品

老爷爷说,荜拔的价值有多高呢?

像这种毛毛草草的药,随处可得到,价值应该不高。

老爷爷说,不要以为草药低贱便忽略它,几多茅屋出公卿,很多将帅亦贫民。

然后老爷爷就给小指月讲一个牛乳煎荜拔的故事,看看这一味荜拔的价值有多高,它居然让一个小官升到三品大官。

原来《独异志》中记载,唐朝贞观年间,天下大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周围百国来朝,所以朝廷非常富裕,各国的食品特色,美味应有尽有。

而当皇帝的也不好受,这又想吃,那又想吃,吃多了还肚子不舒服,太多食物品种,进到肚子里头,它们居然会打架,虽然太医们知道吃得简单的人长寿,吃得七分饱的人健康,可这种话怎么跟皇帝说呢,叫皇帝节制饮食,这太不容易了,可不节制饮食,唐太宗却经常因为吃坏东西而拉肚子,这些东西是干干净净的,怎么会拉肚子呢?

原来饮食之道不仅讲卫生,更加讲一个量,你如果吃的东西很卫生,但暴饮暴食不知节制,这样一样会吃到拉肚子,吃到腹痛腹胀。

这时众太医屡治乏效,唐太宗只得下诏求医,并且说,若有谁将他腹痛痢疾治愈,必定重重有赏。

有一位小官叫做张宝藏,他自己也因为不注意饮食而患了痢疾,久治难愈,后来他得到一个民间偏方,就是用牛奶煎荜拔,服了以后,痢疾居然好了,然后张宝藏便毛遂自荐,说自己此方可以治疗慢性腹痛痢疾。

唐太宗服用后,痢疾很快就好了,于是皇帝龙颜大喜,马上叫宰相魏征授予张宝藏五品官,魏征为人正直,他非常不服气,认为献上一个方子就封五品官,这样那些寒窗苦读的读书人,难不成都纷纷去搜罗天下名方验方了吗,这样未免太轻率了,于是没有及时执行这个命令。

一个多月后,唐太宗又因为暴饮暴食不注意,加上案牍劳形,操心太过,于是痢疾又复发了,他仍然想起牛乳煎荜拔的良方,吃下去病又好了。

于是他特别高兴说,朕命令给张宝藏封五品官,现在呢?

魏征说,不知是五品文官还是五品武官,至今未加以封授。

唐太宗就怒斥道,能治好宰相的疾病之人,都能封个三品官,治好我的病,连五品官都封不了吗,难道我还不如你们吗?

随后便封张宝藏为三品文官。

魏征也非常不服气,他是当时唯一能够跟唐太宗杠上的,而且以直谏而著称,于是魏征便给唐太宗讲一个故事。

一直以来都是针锋相对,这时魏征突然想讲故事,这时唐太宗怒气便平息了下来,也想听听这正直的老头子是如何说故事的。

魏征便娓娓道来。

有一个富贵人家的娃子,经常多病体弱,后来他掌握了一种养生之法,居然活到了九十多岁高寿还能够自理生活,人家都不解地问,比你强壮的都一个个离开了,为什么你能够活得这么长寿。

这人笑笑说,我有一个方法,众人皆洗耳恭听。

他说,好吃不多吃。

大家听后恍然大悟,原来条件好,物质丰富,未必能够养出高寿之人,只有健康的观念,节制饮食,才能让身体少病,所以物质越丰富,自己越要懂得节制,否则一旦收不住欲望,身体就可能吃伤玩伤乐伤忧伤怒伤房劳伤等。

唐太宗听完后,静静深思,原来魏征还是借助讲故事来表明他的养生态度。这样唐太宗他是一个明君,很快就听明白了魏征的话里藏机,从此便免除一半各地进贡的财物,以求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天下。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独异志》曰,治疗慢性气痢,用牛乳半斤,荜拔三钱,同煎减半,空心顿服。贞观年间,太宗苦于气痢,众医束手,张宝藏献方,以牛乳煎荜拔,服之立愈。

更多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点击查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1,收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防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豨莶草、臭梧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桐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络石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老鹳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穿山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丝瓜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五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寄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金毛狗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千年健

孙俩的中医故事()-雪莲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鹿衔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楠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藿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苍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厚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砂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薏苡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猪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泽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冬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玉米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葫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香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枳椇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泽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蝼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荠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车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滑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木通、通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瞿麦、萹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肤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金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冬葵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灯心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萆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茵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金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虎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干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肉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吴茱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小茴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丁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高良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胡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花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jiapia.com/xjpcf/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