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通便。治水肿,石淋,小便不利,瘰疬,痈肿恶疮。

能挖隧道的蝼蛄

蝼蛄又叫土狗,每逢犁田插秧之际,很多蝼蛄藏在土里就会被翻出来。

小指月喜欢把蝼蛄抓在手里,这蝼蛄有个特点,两条前臂强大有力,它不咬人,靠这两条前臂可以把坚硬的土壤,挖出一条隧道来。你把它紧紧地攥在手里,一不注意,它就从你手指缝里钻出来,所以你手中抓不了几只蝼蛄。

爷爷说,这蝼蛄可是一味大药。

小指月说,这蝼蛄也是大药?

老爷爷说,而且是非常难得的大药。

小指月说,它不是简单的利水消肿吗?

老先生说,你普通的利水消肿药,碰上顽固积水,往往力量不够,这时通常就要请出虫类药。

小指月说,虫类药有什么特点?

老爷爷说,虫类药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走动,你看植物再怎么活血化瘀,它本身就不太善游走,而动物药,比如蜈蚣、穿山甲、蝎子,还有这蝼蛄,它最善于走来走去,穿到土里,打通隧道。一般植物药力量到不了的地方,往往这些动物药都可以钻进去,使筋脉隧道通畅,水湿可以排下来。

有个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他用过很多利水药,玉米须、冬瓜皮、茯苓、泽泻,腹中水肿都顽固不去。

老先生说,久病必有瘀,久病必入络,唯独要选择一些善于通经络,能够钻进去,把顽固水湿瘀血带出来的。

小指月说,难道就用蝼蛄?

老爷爷说,就用蝼蛄一味药,晒干打粉,用温水送服。这病人原本肚腹肿大如鼓,呼吸喘促,睡卧不得,吃了几天蝼蛄后,腹中水满消去一半,胸肺喘促减轻,能够睡得舒服些了。

然后在后期老先生便给他用黄芪之类的药物,加进去,固本培元,补气利水,使身体慢慢恢复过来。

小指月说,为何用蝼蛄一味药就可以独当一面?

老爷爷说,你看大禹治水,他用什么思路?

小指月说,以前老是围堵,发现水患一年比一年厉害,后来索性就开山凿河,用疏泄之法,使大水一起来,就能顺着江河导入大海,这样水患就年年减少。

老爷爷说,这叫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小指月说,为什么要单用蝼蛄来疏通水道?

老爷爷说,你看蝼蛄它最擅长干什么事?

小指月说,它最擅长于挖洞穴水道。

老爷爷说,那么水肿胀满的人,这些水为什么导不出体外呢?

小指月说,沟渠堵塞,经脉不通。

老爷爷说,《黄帝内经》讲,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人体的经脉隧道,就像大地河流山川,需要保持通畅状态,水湿才不会泛滥为害。

这蝼蛄就是专门开通沟渠,串通水道的,所以用它作为开路先锋,这样身体的水湿积滞很快就消下去了,不过前提是要注重固本培元,如果元气不够,就像你空有强大的推土机,结果发现没油了,这庞然大物,照样动不了,所以你即使有再好的猛药,如果正气亏虚,中医叫正虚不运药,你也不能够把这味药发挥到极处。

所以蝼蛄虽然利水消肿通淋作用强悍,但治病用药还是要分虚实,不能只看到金刚钻,而没有看到身体能不能受得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圣惠方》曰,治疗水病肿满喘促,不得眠卧,用蝼蛄五枚,晒干,研为粉,吃饭前以暖水送下半钱到一钱,以小便通利为效,水湿自去也。

更多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点击查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1,收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防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豨莶草、臭梧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桐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络石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老鹳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穿山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丝瓜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五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寄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金毛狗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千年健

孙俩的中医故事()-雪莲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鹿衔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楠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藿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苍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厚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砂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薏苡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猪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泽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冬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玉米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葫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香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枳椇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泽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jiapia.com/xjpcf/5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