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红梅刘兵蒙文医学科普图书调查研究
作者包红梅(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在读博士生) 刘兵(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责编许嘉芩刘愈 ◆◆◆◆◆ 医学科普图书是现代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担负着传播医学知识,提高公众医学素养的重要任务。医学科普图书的内容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公众对疾病和健康的认知,也影响到公众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目前在各类报纸杂志上,有关医学科普的研究已不在少数,涉及面也比较广。归纳起来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医学科普特征和意义的探讨,如,《21世纪医学科普的三个新特征》(邱心镜、王春,)、《医学科普教育功能论》(张田勘,)以及《医学科普与医学未来》(洪昭光,)《论医学科普与卫生宣传的现实意义》(康明村,)等;对医学科普图书出版现状的分析及反思(韩绍伟,)、对科普图书作家队伍的分析(张娟、秦潮,)和对医学科普刊物读者消费心理的探析(关丽华,)等;对医学科普作品具体内容的分析,如对其内容的科学性和非科学性等问题的探讨(胡文彬,)。但是,从目前笔者收集到的文献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还没有对少数民族的医学科普读物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针对某一特定少数民族语言的医学科普读物的研究。而实际上,与目前市场上大量存在的汉语医学科普图书相比,少数民族语言的医学科普图书有其特殊性。传播对象上,它是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这一特殊的文化群体;传播内容上,除了中医和西医的内容之外,还会涉及到他们本民族的传统医学内容。对于少数民族医学科普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医学科普的研究能够为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研究提供新的内容、新的视角和新的方向,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工作实践和科普理论研究。 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选择了蒙古文的医学科普图书作为案例,进行了相关调查。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能够在深入了解蒙文医学科普图书的现状、特征和问题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科普乃至整个科普的现状和问题,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可借鉴的材料和依据。 1蒙文医学科普图书调查概况本次调查以北京和呼和浩特地区几大藏有蒙文医学图书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和内蒙古医学院图书馆为基础,搜集和统计了所能查到的所有用蒙文编写的医学科普图书。限定这样的调查范围出于如下考虑:其一,通过出版社收集较为全面的蒙文医学科普图书信息存在较大的困难,而图书馆作为收藏和借阅历史以来的各类书籍的重要机构和场所,集中收藏了较为全面的各类图书。其二,作为蒙文图书且又是医学类的专业图书,全国范围内的馆藏非常有限,国家图书馆和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是北京地区藏有少数民族文字图书最多、最全的两个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是内蒙古地区高校中规模最大,馆藏最多的图书馆;内蒙古医学院是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医学高等院校,有着自己的蒙医学院、蒙医医院,其图书馆中有专门的蒙医特藏阅览室,藏有较为齐全的蒙医专业类图书和蒙文医学科普类图书。这四大图书馆虽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蒙文医学科普图书,但四者的结合,相比之下较为全面、具有代表性,能够大致展现蒙文医学科普类图书的整体状况。另外,本次对几大图书馆的调查统计时间截止到年6月,对此后新收入的馆藏并未进行跟踪统计。经过仔细搜索和统计,我们共收集到蒙文医学科普图书种。其中国家图书馆61种,内蒙古医学院图书馆49种,内蒙古大学图书馆39种,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35种,在四个图书馆合计的种中重复的图书有54种。在我们的统计过程中大部分医学科普类图书比较好辨认,而涉及到蒙医类图书时,有部分图书普及类和非普及类的界限并不明确,区分起来比较困难。鉴于此类图书并不多,且蒙医类普及读物本身很稀缺等原因,对这种情况笔者采取了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将一些似是而非的蒙医类图书也纳入到普及类的行列中,但在分类上特别注明此类为准普及类读物。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中,笔者采取了较为宽泛的立场来理解“科学”一词,从而将蒙医和中医的普及类图书也纳入到“科普”类图书的行列。 为了便于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对收集到的图书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类: 1.根据图书定位将所有图书分为普及类和准普及类两大类别。其中普及类是指那些读者对象是非医学专业的普通公众,且作者的普及立场很明确的图书。此类图书共有种,以西医类为主,也有少部分中医和蒙医类医学图书。准普及类则是指介于普及类和专业类图书的中间地带,读者对象和作者的立场等均不是太明确的一些图书。这类图书共有7种,基本都是蒙医类图书。 2.根据图书的具体内容将其分为西医类(种)、中医类(3种)、蒙医类(10种)和混合类(6种)四种。其中混合类图书包括西医和中医混合类、蒙医和西医混合类以及中蒙藏医混合类三种。每一种类别在全部图书中的所占比例如图。 ▲图各类蒙文医学科普图书在收集到的全部蒙文医学科普图书中的所占比例 3.根据图书的翻译和编著情况将其分为编译类和编著类。其中编译类66种,编著类64种,二者基本各占一半。 4.根据图书的写作年代分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两大部分,前三十年共有27种,后三十年共有种。此分类进一步细化可见下表。 ▲表笔者收集到的蒙文医学科普图书在不同年代的数量分布 2蒙文医学科普图书的现状与特征通过以上对蒙文医学科普图书整体概况的分析和分类统计我们可以将其现状和特征归纳为如下几点: 1.西医类占绝大多数,中蒙医类所占比例非常少。我们的统计表明,这四个图书馆共种图书中,西医种,占全部图书的85%,中医3种,占2%,蒙医10种,占8%,混合类图书6种,占5%。近几年来蒙文医学科普图书也逐渐走向系统化和规模化,出版了很多系列丛书,如,年出版的一套蒙文三农丛书:“新农村新农民健康问答”,包括《新生儿护理问答》《中风防治问答》《头痛防治问答》《脑血管防治问答》《腰椎间盘突出症防治问答》《骨质增生防治问答》《乙肝防治问答》《月子期保健问答》等共9种。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丛书,这里不一一列举。有趣的是这些新近出版的针对蒙古族公众的医学科普丛书,全部都是属于西医类科普,没有一本蒙医立场的科普读物。蒙医是蒙古族的传统医学,有着自身悠久的历史,在蒙古族公众中一直都有着广泛的市场和信任度,指导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实践。而专门针对蒙古族公众的蒙文医学科普图书却几乎忽略了蒙医方面的知识传播。 另外,这里还可以提及的是,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有作者出版了英文的关于蒙古人生活方式与保健的普及读物。(Sh.Bold,)按照作者在引言中所说,此书的主要内容是传统蒙古医学的健康生活概念和预防方法。但实际上,其主体内容,是根据蒙古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讨论有关健康养生方面的内容。在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部分,虽然也涉及一些民族生活经验和蒙医相关的疗法,但基本没有讲述蒙医的理论内容,而且有时同样也掺杂了一些西医和科学的解释。 2.蒙医科普类图书出版尚处于初级阶段,几乎找不到比较理想的书籍。如前所述,蒙医科普类图书非常稀缺,即便是采取了最宽容的态度,我们在四个图书馆也才收集到了10种。而这10种书最大的特点是自身定位不明确。这也许和蒙医学科的发展有关系,研究型学术著作和非研究型的普及著作之间没有形成鲜明的评价标准,而作者的目标又很不明确。这种“四不像”的蒙医著作成为了蒙文医学科普的一大特点。此外,这少数的10种蒙医科普类图书中最近几年出版的又非常少,年之后的只有1种,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有2种,其余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出版物。蒙医科普图书的稀缺与不发达状态由此可见一斑。 3.有少部分混合类图书,体现蒙文医学科普的特色。在这些图书中有一小部分是混合类医学科普图书,即书中包含不止一种医学知识内容。有西医类科普书中带有少量中医内容的、有西医类科普中带有部分蒙医知识内容的、有蒙医类科普书中夹杂着西医知识的、也有将藏医、蒙医和中医知识混杂在一起的科普图书。那些蒙古族的编著或编译者,在编书时或许是受到其来自蒙医专业背景的影响、或许是受其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将一些蒙医类知识,如,蒙医理论的解释,蒙药治病的例子等穿插到西医类的科普书当中,使几种医学在普及书中相遇和交融。这也许是只有在少数民族医学科普中才会出现的特殊情况。 4.译著多,非译著类中原创性的少,编著多。纵观这些蒙文医学科普图书,有直接翻译自汉文的,有在翻译基础上进行编辑的编译类,有直接用蒙文编著的,也有蒙文原创性的著作。但其中翻译和编译类的作品加起来占了近一半的数量,而真正原创性著作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这一方面表明蒙文医学科普图书的来源,即多数来源于汉文医学科普图书,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为什么蒙文医学科普图书中西医类内容占绝对优势的一种可能的原因。 5.近30年出版的图书明显增多,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较少。这也许与中国出版业的整体发展相关,并反映了蒙文医学科普图书出版的状态,表明近30年公众对自身身心健康的更多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复方木尼孜其颗粒作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jiapia.com/xjpcf/1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国家发文2017最新最全药食同源目录
- 下一篇文章: 多出来的34天,带你逆袭成功拿证,中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