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花帖,天下第五行书,被誉为五代十国
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接上期)杨凝式喜欢在墙上写字,不喜欢在纸上写,所以留下来的墨迹不多。但人活世上总有应酬,杨凝式身居高位,哪怕他再怎么装疯卖傻,也总免不了写上一些信笺、题跋什么的,这些偶然为之的作品被人保存下来,就成了名帖了。今天要介绍的,就是杨凝之最规范的一幅帖子——《韭花帖》。《韭花帖》说它规范,并不是说《韭花帖》中规中矩,跟印刷体一样,而是指《韭花帖》用笔和缓、质朴沉着、结构端稳,与杨凝式其他作品相比,是少见的规规矩矩写字的精品。进一步细说的话,得从几个方面来讲:首先从书体来看,《韭花帖》用的是行楷,既有楷书的庄正,又有行书的灵活机巧。其次,从笔法来说,《韭花帖》明显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神韵。黄庭坚曾赋诗:“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里“乌丝栏”就是借指《兰亭序》,“下笔便到乌丝栏”指一落笔便达到了王羲之的境界。后人对《韭花帖》还有“五代兰亭”的美誉。我们也可以拿《兰亭序》和《韭花帖》一些字对比看下便知。当然,作为艺术作品,尤其是能被称为“天下第五行书”的作品,远不止“规范”这么一个优点。就像明星人设,走“老干部”路线圈不了多少粉,稳中带皮、儒雅中又带着一丝浪荡才能赢得万千迷妹的心——《韭花帖》就是规范中带着变化,例如“实”字宝盖头下留出大量空间,与下面的密集点画形成强烈视觉反差;又例如帖中第六行“伏”字明显左倾,而它下面的“惟”字三个竖画的支撑又稳住了“伏”字,取得平衡。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就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潇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敬侧取态者有殊。然敬侧有态,故是少师佳处。”《韭花帖》还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布局舒朗。字距大,行距更宽,满篇63个字,排了6行,其中一些字与字之间完全可以再容得下一个字,这样的布局非常适于表现闲适萧散的精神意趣,这与《韭花帖》的文字内容也是一致的。那么《韭花帖》讲了些啥呢?原文很好认,我翻译成白话吧:午觉刚醒,肚子正饿,突然收到您的来信,还承蒙您送我一盘佳肴。当一叶知秋之时,韭花正香,以它配小肥羊肉正是美味!吃饱后,我十分感谢您的馈赠,所以特地回信以表谢意。谨此,七月十一日式(杨凝式)启。这样的小事,用行楷缓缓写来,还写得这么疏朗空灵,让人看后仿佛还闻到了韭花香,体会到了作者的闲适之意,这就是艺术品的感染力吧!现存的《韭花帖》有4种:一是今藏无锡博物馆的清内府藏本,曾被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二是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三是原台湾“兰千山馆”藏本,今寄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四是晚清著名学者罗振玉藏本,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罗振玉藏本是乾隆年间一名鉴书博士从皇宫里面用摹本偷换出来的,是真迹。而清内府藏本反而就是那替换的摹本。下面我将清内府藏本和罗振玉藏本分别列在下面,你能看出区别吗?清内府藏本《韭花帖》罗振玉藏本《韭花帖》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钟,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艺术素养。请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jiapia.com/xjpzy/11624.html
- 上一篇文章: 香蕉皮可是养花的好帮手,让植物长得快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